close


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經典傑作,拜日劇《交響情人夢》之賜,這首浪漫充滿情緒轉折的樂曲再次風靡,在日劇迷心中不斷發酵。當然,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也是,從8月26日的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交響情人夢之夜演奏會誕生,樂曲包含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暨門票在七月初開賣一個星期就全數售盡來看,真得是可以感受到日劇迷醉心於這部日劇的熱情。原本古典音樂日漸勢微的市場彷彿因這部日劇有了新希望,看過這部日劇的男女老少對古典音樂多少有了深淺不同的興趣,原來古典音樂如此優美,也可以輕鬆聆聽欣賞。

事實上,這《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也是讓年輕的拉赫曼尼諾夫重拾信心的作品。話說1892年,拉赫曼尼諾夫以鋼琴組第一名之姿,畢業於莫斯科音樂院,正意氣風發地朝作曲與演奏坦途邁進,未料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在首演後,卻被樂評寫得一文不值。有一說是這個作品成為莫斯科與聖彼得堡兩股敵對音樂勢力鬥爭下的犧牲品,也看過說首演那天遇上指揮在音樂會前喝了太多的酒,一上場,整首交響曲的速度幾乎慢了一倍。無論事實如何,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也抑鬱不振,精神狀態開始衰弱。

拉赫曼尼諾夫最後是接受當時一位鑽研催眠術的精神科醫師達爾博士的心理治療。這位治療師在得知拉赫曼尼諾夫即將寫作一首鋼琴協奏曲後,便以催眠法不斷暗示他,將會順利完成這首樂曲,且該曲的評價將會相當高。經過治療,拉赫曼尼諾夫恢復甚快,終於在隔年(1901年)完成該曲。1901年10月,拉赫曼尼諾夫親自上場,於莫斯科成功進行首演,作曲家自此重拾自信心,而達爾醫師的催眠術也無意間成為幕後重要推手。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自問世以來便成為眾所注目的傑出作品,除了它壯闊的樂曲架構、絢爛的鋼琴技巧與充滿浪漫樂風的抒情特質外,整個樂曲糾葛纏繞,彷彿有很多話要說,偶爾還會勾起聆聽者記憶中最不忍的某些回憶。也有傳說,拉赫曼尼諾夫在接受催眠治療時,達爾醫師有位天生麗質的女兒,也與拉赫曼尼諾夫交換了一些熱情的信件。可是拉赫曼尼諾夫當時已經準備與表妹結婚了,所以這樁沒有持續的愛的故事成就了《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據說拉赫曼尼諾夫身高一百九十幾公分,身材高瘦,手掌奇大,這樣的手掌寫出的鋼琴作品對拉赫曼尼諾夫而言當然是遊刃有餘,但對於後來的鋼琴家們而言,面對一些艱難的鋼琴演奏技巧,都是一項挑戰。因此,這首樂曲雖然雅俗共賞,但在音樂上或技巧上都需要高藝術成就的鋼琴家才有辦法在舞台上煽動人心。(是說,女性鋼琴演奏家在先天上就比較吃虧,也曾有人希望能製造出女性專用的鋼琴耶!)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中板,樂曲前八個小節主奏鋼琴如鐘聲般深沈而厚重,漸漸地由和弦引出憂鬱灰黯的第一主題,弦樂如海浪般波波湧來,帶著綿密濃稠的傷感。在樂曲激情處,伴隨著弦樂及管樂的嘶吼,鋼琴聲如狂風驟雨般壯麗,可以感受到快意的灑脫與黏膩的情愫相互纏繞。第二樂章,持續的慢板,為拉赫曼尼諾夫著名的抒情樂章,主題旋律充滿濃情蜜意。接續的第三樂章是詼諧的快板,則是累積能量的全然釋放,其中由雙簧管與中提琴所共同奏出的一段主題,亦是拉赫曼尼諾夫最著名的旋律之一。

除了早在1945年電影「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 就採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外, 1981年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也使用了拉赫曼尼諾夫1934年創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首狂想曲 共有二十四個變奏,而第十八個變奏就是該部電影所採用的主題曲,全曲充滿渴望、依戀之情。而1996年的電影「鋼琴師」(Shine)則以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做為貫穿全片的主軸,同時掀起了一陣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狂熱。朋馳新車系列的廣告也曾採用拉赫曼尼諾夫的《聲樂練習曲》(Vocalise,op.34 No.14)。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幾乎可以和浪漫唯美劃上等號呢!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18(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Bernard Haitink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來回味一下“Somewhere in time”的主題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段變奏,電影情節是否又鮮活的浮現在腦海中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