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媽平常不愛在外面用餐,除了因為早年歷經艱困使得這個年紀的人大多儉樸外,也因為她吃不慣外面調味過重、油水過多的食物。雖然平常每天吃她的菜偶爾會感覺乏味,但每年到了節日,我總會特別期待她做的東西,過年時的香腸、端午的粽子總是讓我回味無窮。

由於媽媽的外婆(我的外曾祖母)家裡是做肉鬆、肉乾的,她也跟著媽媽(我的外婆)學會如何灌香腸。每年過年前媽媽都會親自動手灌香腸,一直持續到現在。只是媽媽做的香腸是不加硝的,色澤不似外面賣的成品鮮艷。但是,媽媽用的可的都是真材實料喔,使用的肉品品質絶對比外賣的優良許多,瘦肉部份用量也比較多,口感紮實,不會像外賣的肥肉較多吃來軟嫩、有著過多的調味料。
 
早年住在眷村時,每逢過年除了香腸外,媽媽還會做黃色的糖年糕與蘿蔔糕。蘿蔔糕裡有著滿滿的蘿蔔絲及蝦米,香味十足,常常剛蒸好時就被切一大塊享用。冷藏後乾煎沾大蒜醬油也是超級美味。而黃色的糖年糕呢,沾裹用麵粉、雞蛋及水調成的麵糊下去油炸後也是香甜無比。大概有20年了吧,媽媽不再自己做年糕了,由於吃的量不多,現多都在住家旁的傳統市場買現成的,但是糖年糕換成了紅豆年糕,切片夾酸菜絲,以煎的方式取代油炸,酸菜的酸鹹中和了年糕的甜味,是我很愛的過年應景食物。
 
   
(圖右:剛蒸好的包子,白白胖胖可愛極了! 圖左:姪子嫌包子的外層過厚,我卻很愛呢!有點像夾著內餡的饅頭)

包子是媽媽在眷村時和山東籍的鄰居伯母學的,也是她直到現在仍持續會做的料理。早期的肉饀是使用高麗菜、豬絞肉,但回鍋蒸熱時會變黃,味道沒有剛做好時的美味。現在則將高麗菜換成「菜脯米」(台語),解凍後再回蒸時味道一樣好呢!
 
   
粽子是每年端午前必「綁」(台語)的,記憶中只有2年沒有吃到媽媽親手做的粽子。第一年是我五專四年級,那一年媽媽已備好所有材料了,但就在端午的前二天,爸爸病情惡化,夜裡他就走了。手忙腳亂的準備一切後事,也因為習俗不能包粽子,那一年當然沒粽子吃。第二年也因為忌日週年,不能自己包粽子,沒能嚐到媽媽的作品。自此之後,每年父親忌日祭拜時都一定會有粽子,22年來沒有斷過。而我也未曾忘記過父親的忌日,因為端午的前一天即是他老人家的忌日。今年好不容易可以在端午節前忙完專案的重頭戲,我可是早早在4月份時就先預告這一天我要休假,不可以和我搶休,也不能因為新專案要送件命令我取消休假。咱可是春節、清明連假都留守了,這次絶對不讓步了。
 
 
 家裡的粽子是屬於南部粽,包好後是用水煮,拆開後有著淡淡的粽葉香。因為訴求健康,只有淡淡的鹹味,油不多,肉饀有花生、菜脯丁、香菇、紅葱頭、蝦米、栗子及瘦豬肉,今年沒有鹹蛋黃喔。我這2天假期用餐都是以放涼後的粽子為主,加上一碗冷竹筍湯及一盤生菜沙拉,還算是均衡啦!喔,為什麼都要是涼的呢?因為剛拔智齒,牙醫大哥有交待不要吃熱、喝熱的啊。
 
今天大哥一家三口也回來了,吃著媽媽親手做的粽子時,大哥說道:「還是家裡的粽子好吃!」呵呵~讓媽媽高興不已呢!所有的勞累都化成了幸福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